资质荣誉
zxz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质荣誉

《简牍探中华》:听历史微声寻来时步履
来源:资质荣誉    发布时间:2024-04-01 21:09:06

  在文化类节目这样的领域里,许多网友心目中早已形成了这样的品牌认知——「央视出品,必属精品」。

  就在昨天,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以「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为形式的《简牍探中华》播出第三期,再次收获了大量的网友自来水:「看的时候线多年前的秦代呀」,「哭死我了啊我们那迷人的老祖宗」……看似冷门的简牍,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1号今天想探讨的,正是《简牍探中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冷门绝学」到「知识显学」的内在转化机制。

  在我国的史学传统里,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历朝历代都有着汗牛充栋的文字记录。因此,国内史学传统历来强调在浩瀚的史料里发掘和探究历史真相。对比史料发掘,考古发掘处于相对冷门的位置。

  而在当下的学科设置里,简牍学的位置也较为特殊。简牍学属于考古学、历史学和古文字学多学科综合下的一种交叉学科。一位历史学专业出身的博物馆从业者向1号表示,简牍学可谓是「冷门中的冷门」。

  可以说,简牍学被打上「冷门绝学」的标签,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意外。而更令人意外的是,立足「冷门绝学」的《简牍探中华》偏偏趟出了一条依靠口碑发酵的IP出圈之路。在1号看来,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重点是《简牍探中华》在古老的简牍与当下时代之间找到了连接的中介——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角和主体。梁启超曾在《新史学》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历史学家王笛在《历史的微声》一书中也谈到:「过去的历史写作,几乎都集中在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知识精英等等,我们只见到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而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广大民众却消失了。那么去找到历史的微声,就变得十分重要」。而书写于古老简牍之上的内容,大多涉及的是古代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是以最生动、最具体的实物形态记载了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真实面貌。

  毫无疑问,简牍呈现的不是我们惯常所见的宏大叙事,而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历史的微声」。

  于是,《简牍探中华》以普通人的情感共鸣作为出发点,以微观视域去展现一个个小历史切口。

  在第二集伊始,观众跟随主持人龙洋的脚步来到了秦洞庭郡迁陵县,我们正真看到了本地特产,「果柄可食、清甜香软」的枝枸,味道美味、曾进献给皇帝的魿鱼,以及祭祀后低于市场价出售的羊脚。人头攒动的画面,如同一张秦朝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同时,《简牍探中华》在服化道方面秉持尊重历史的原则,还原度极高。秦朝官、将、兵、民的穿着与礼仪让观众直呼犹如在看一部「历史正剧」。

  新一集节目向观众科普秦法律体系时,巧妙地以实景戏剧的形式,以喜和衷两人模拟断案的「剧中剧」形式展现开来。既呈现出了秦律的广博和细致,又为稍显枯燥的知识科普增加了不少幽默的调味剂,以此来降低观众的理解门槛。

  在第三集中,衷与他的两个兄弟黑夫、惊之间的往来书信,是截至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家书实物。可以推测,在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黑夫和惊并没有回来,所以衷才会将两封家书带入了自己的墓葬,以此来怀念逝去的亲人。对两千多年前的这段亲情演绎,更是让现场的众多年轻观众眼中含泪。

  值得一提的是,在《简牍探中华》实景戏剧里出演的众多演员们均为实力派,其精湛的演技为观众营造能够代入古代普通人生活的沉浸式体验。

  通过对这些微观历史切口的展现,《简牍探中华》将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里的内容记载转变为了充满烟火气与熟悉感的秦代众生相。在对历史场景的精准还原与演员惟妙惟肖的演绎配合下,历史与当下之间所存在的疏离感被打破和瓦解了。

  如果说「简牍」是「认识的路径」,那么「中华」则是「认识的目的地」。表面上看,《简牍探中华》解读的是简牍里的故事,其实,它的里子是讲述中华的故事,它致力于探寻的是中华文明的赓续密码。历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这是《简牍探中华》所直面的历史关怀。

  在1号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围绕着历史背景和文化展开,但《简牍探中华》搭建的解释框架却是一个跨学科视角体系。

  实景戏剧,可以看作是基于历史而进行了文学化演绎,它是一种典型的文学视角。

  第二集最后,从《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到屈原的《楚辞·九章·橘颂》,再到豪迈的《大风歌》,原先的秦人、楚人都变成了汉人,朝代变迁的背后,我们正真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大融合。而在第三集中,简牍里主人公喜的「家庭大事记」与秦的国家纪实结合在了一起,在实景戏剧的演绎下,个体命运、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云梦睡虎地秦简以律法简牍为主,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以繁体字「法」字的构成切入,以说文解字的形式揭示出古人的智慧是如何奠定中国法治的基础性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海年为观众科普了先秦各国先后变法图强的过程。随后几位嘉宾又详细讲解了《法律答问》《秦律杂抄》《秦律十八种》等简牍内容。寥寥数语,便向观众勾勒出中国古代法治源远流长的历史演进路径。

  我们看到了体质人类学与AI技术、3D打印等最新科技融合之下的历史研究成果。

  相信很多观众都对《简牍探中华》第三集里的这幕场景难以忘记:主持人龙洋与研究人员共同为「喜」的3D复原像揭幕,AIGC技术的运用更是让「喜」重新「活」了起来。依据相关研究人员的介绍,通过对喜的骨骼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和三维人像的复原研究,采取了激光三维扫描、计算机建模、图像分析等手段,我们便能够推算出喜的身高、体重。

  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向外界公布「喜」的样貌,也让观众一睹科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之间的交相辉映。

  《简牍探中华》还走出了更大的探索步伐:将节目本身变成一个影视内容与学术传播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在第二集中,专家向观众介绍了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在去年4-5月对里耶城址的全面细致勘探中,在城里又发现11口井,旁边还有水塘,城外也有2口井,从井里带上来的有机质竹木材料形状非常接近简牍,这预示着里耶古城遗址有很大的可能性出土新的简牍。在第三集中,我们不难发现到《睡虎地西汉简牍》第一卷《质日》已正式对外发布,这部迄今所见持续最久的汉代日记将为我们呈现更多鲜活的历史细节。

  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借助《简牍探中华》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影响,而节目本身也成为了促进学术内容实现大众传播的全新舞台,为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文化热、历史热、考古热的社会氛围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在1号看来,这或许是《简牍探中华》最大的突破之处:它不仅仅以「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进行了大胆的内容创新,更以节目内容为媒介,促进简牍学从「冷门绝学」向「知识显学」转变的同时,搭建起相关学术界与大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从而让「简牍」IP的价值容量,从单纯的内容价值走向了更具社会意义的传播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简」述历史,「牍」懂中华。在《简牍探中华》身上,我们不只是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血脉相连,更看到节目通过跨学科体系视角的搭建,让自身变成了「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条新脉络之下的新成果。

上一篇:头顶一块布国际我最富是什么梗 指的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标签_电子发烧友网

 关于我们

 OB官方网站

 资质荣誉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